BTC layer2 发展简史

BTC Layer2 发展历史:

闪电网络 和 侧链 是 2015年左右 当时BTC生态的热名词,他们想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BTC 10分钟的出块体验过慢和有限的 10 tps以及 链上可编程智能合约的问题。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 以太坊也是这个时候出现,以太坊最早是期望在BTC网络上来做的, 让BTC网络带有链上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平台, 最后BTC核心开发不让步, 导致以太坊 自己单独做链。

然后:元素链(Elements) 因为只有开发,没有运营的原因, 没有建立自己的生态和社区。 反而在后续的时间里, 像 rootstack, stacks,ChainX , liquid等项目开始陆续 继续 元素链的发展路线 开发 侧链。 但和元素链不同的是: 这些链开始重视运营和社区以及生态,而不是停留在代码层面。

闪电网络 是通过链下 点对点,不需要第三方,通过时间锁,hashlock等 BTC仅有的 OpCode 来实现。 闪电网络只在做BTC链下的快速支付赛道。
而同一时间发展迅速的 以太坊, 也遇到的tps 不够,拥堵的问题。 此时 以太坊网络出现了 雷电网络,这是一个完全抄袭 闪电网络概念搬到以太坊的个项目, 但同样遇到了闪电网络的链下点对点难以 推广的问题,此时有了个项目叫Plasma, 就是现在的Optimism/Opmainet的前身。换句话说:op rollup的乐观挑战 layer1和layer2 之间跨链的逻辑是借鉴 闪电网络的。

到此时: 因为新公链像EOS, polkadot,ada,cosmos, solana 等此起彼伏,我们把他们叫做Layer1, 他们是和以太坊是同一级别的layer1,那基于以太坊layer1 拓展出来的 新公链 自然命名为 Layer2, 当下已经有 layer3的项目开始布局了。换句话说: 闪电网络,侧链, 还是layer2 ,其实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同一个:layer1 的扩展性问题,包括(智能合约的扩展,速度tps的扩展等)。
到今天:我们也开始 把BTC 上的侧链 叫做 Layer2, 甚至 闪电网络也是一个没有链结构形态的 Layer2。

BTC 生态发币协议发展历史

彩色币, omni layer 协议, ordinals 协议, RGB, Taproot asset 协议等都是属于BTC生态的发币协议。
其中 彩色币最早, 但纯中心化的类证券控制发行逻辑以及BTC网络智能合约的局限, 使得其没有像ERC20 一样给流行起来。
其次是 最早的USDT是通过 omni layer协议发行在BTC网络上, 但由于只有 80字节的op_return 的限制, 导致USDT的主要市场已经不在BTC网络。
Ordinals协议是今年发展最猛的 BTC 主网上的发币协议, 最知名的是 BRC20 和 NFT, 因为有 4MB的大小,已经完全去中心化的链上存储,让该发币协议广受社区接受。
RGB和 Taproot asset 是基于闪电网络上的发币协议, 我觉得发展会很慢, 因为闪电网络市场有限,只是BTC的其中一个layer2,且局限在没有链结构的支付赛道,很难像 Ordinals协议 受大家的接受和发展。

BTC赛道 分类:

  • 1, BTC 可扩展的 Layer2, 抢占 BTC 可扩展性拓展的未来平台。如: stacks,rootstack,BEVM等, 其中闪电网络也可以划分到 BTC layer2 赛道。
  • 2, BTC 的发币协议, 抢占BTC的发币协议。 如: RGB, 彩色币, omni layer, ordinals,taproot asset等
  • 3, BTC 的fork 链,抢占BTC链上的社区共识。 如: BCH, DriveChain 等。
  • 4, BTC 链上生态, 这个赛道依赖于 发币协议和 图灵完备的 智能合约平台出现。

BEVM

BEVM 是 个吸收了 ETH layer2 的技术和社区市场成功经验后, 再结合 BTC之前侧链技术沉淀,推出的 最符合当下社区的 BTC layer2,且BEVM重点在服务于BTC生态上的发币协议, 如Ordinals协议, 让Ordinals等协议的用户可以不受 BTC主网的限制, 在BTC layer2 网络上像 玩 ETH生态一样容易的玩BTC 生态。换句话说: 可以让BTC 生态增加一个 和ETH 生态一样的叙事, 把ETH上主流的Defi协议以及应用全部迁移学习到 BTC网络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