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扩容的死路 - 分片?

G-XBT
发布于 阅读 608

分片这个概念在2017被提出来,被用来解决区块链的扩容问题。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区块链独创的,在数据库领域,早有这个概念,用来解决性能,扩容问题。当时的人们是这么思考的?区块链==数据库,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简单的思路,一台机器不够,我们加多台机器。一条链不够,我们加多条链,把一个区块的资源的变成多个区块资源。这是当初大家,当初认为最正确的道路。以至于后来出现了,cosmos,polkadot等等这一系列,被认为是以太坊接班人的爆火的明星项目。

分片只能缓解性能问题,而不能解决性能问题。区块链本质是数据库,但是复杂成本远高于数据库。我们根本无法做到,我们想象中,机器的数量 和 tps 成线性关系,也就是分片越多,tps 性能越高。当分片的数量越多,整个网络共识需要代价就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需要的网络性能越高,需要的复杂就越高。越往后,加的分片的,提升性能,会影响整体网路的性能,导致会出现一个点,分片的增加的好处 == 分片损失的代价。从polkadot就可以看出来了,polkadot 的平行链上线是100条。现在加到24条,平行链网络网络出块,从6,12, 18 ,24s。

分片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加。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提升性能?第1种方案,从根本出发,放弃分片,放弃交易顺序,转向交易并发。第二种方案,layer2,链下计算,链上认证。第一种方案,就是move这一系列的公链(aptos,sui),改变传统区块链的结构,重新定义,梳理,扩展区块链的概念。而第二种方案,就是以太坊的思路,链下计算,链上认证。我们并不是否认分片,我们只是认为分片所能提升的性能,是有限的。远不如一条layer2 10万tps。链上成本低,链下成本也低,复杂度也低。所以在最新的路线图中,以太坊基本上是选择了layer2,放弃了分片。

老路线图:

新路线图:

当大家都基本转向了,选择了layer2。而polkadot 还在坚持比同构分片更加复杂,难度更加的大异构分片。这是注定走向失败的。因为polkadot 的价值来源3点。1,解决tps性能问题。2,解决链孤岛通信问题。3,解决链可扩展性问题。 第一个是用分片平行链解决,第二个是用xcmp解决。第三个,使用substrate 加平行链解决。

我一个个来看,这些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了?这些问题的最终分数,代表了polkadot 最终价值。 首先是tps问题,现在poladot 的tps 是多少,平行链1000tps, 24条平行链,是2万4tps,但是注意,平行链出块由于前文提到的,需要付出的更多的代价,并不是一条平心链,会在6s中出块,可能24s,可能18s,可能12s,随着平行链的数量增加,还会增多,那么实际polkadot这条链的性能只有9900tps左右。而以太坊,每一个layer2的性能都可以做到2万tps,以太坊的每一个layer2的最终目标是10万tps。polkadot需要多少条平行链才能比得上? tps解决上,按照以太坊100分,polkadot 只有10分左右。move系列的链,应该能做到和以太坊差不多,100分,但是move 系列的链,开始才一点点时间,属于新生儿。

第二问题,跨链通信。xcmp,跨链通信。layerzero 一定就比xcmp差吗,一定就不能用吗。生态就一定不行吗。我想,大众不会这么认为的?这个分数你们自己来打。

第三个问题,链的可扩展性问题,我们想要链的功能更加强大,写出更加有用的程序。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条链来做呢? 为什么杀鸡用牛刀?为什么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去拍卖平行链呢? move vm 这些新一代虚拟机,不是更好的解决链的扩展性的问题吗? 分数也交给你们来打。

所以,polkadot 现在是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是一个老古董。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还向现在一样,由parity 控制方向,而不是由社区管理,由不市场控制方向,终将是一条末路,终将是一个大号玩具。用户会用脚投票,市场会接受这些投票,市场接受的结果往往是最优解。而最优解的入选资格只有一个,在市场中,活下来。

标签: 每日闲话
评论